-
陕西日报《百姓健康》专版第343期(二)来源:协会办 日期:2022-09-05
别让孩子输在健康的“起跑线”上 ——儿童贫血的预防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接诊时经常能遇到一些贫血患儿,虽说轻度贫血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但长期严重的贫血却会导致患儿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免疫功能下降,严重时会导致体格发育迟缓、心脏扩大等,影响孩子一生健康。因此,预防贫血要从儿童抓起,别让孩子输在健康的“起跑线”上。
小儿贫血及其影响?
贫血是指外周血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Hb)低于正常。血红蛋白在新生儿<145g/L,1—4月时<90g/L,4—6月时<100g/L,6—59个月<110g/L,5—11岁<115g/L,12—14岁<120g/L为贫血。
贫血会对小儿产生哪些影响呢?一般情况下,轻度贫血的宝宝,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只能在体检时发现。但如果宝宝出现颜面苍白、活动后心慌乏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生病、甚至生长发育迟缓,就应当引起家长的重视了,一般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贫血已经比较严重了,需要到医院就诊。
贫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大多数人会认为贫血就是吃得不好引起的。实际上辅食添加差或挑食、偏食只是贫血原因中的一小部分。贫血根据病因不同分为,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生成不足、溶血性和失血性贫血。其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生成不足是临床比较常见的贫血病因,它可能是缺乏造血物质:如缺铁性贫血(铁缺乏)、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等摄入不足所致;也有可能是骨髓生成血细胞的能力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有可能是因炎症或感染的消耗增多导致。
溶血性贫血,是因为红细胞的破坏增多形成。根据不同原因可分为红细胞内在异常或外在因素引起。其中红细胞膜结构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红细胞酶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丙酮酸激酶(PK)缺乏等;血红蛋白合成或结构异常: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等均为红细胞内在异常导致。而免疫因素: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或药物所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非免疫因素:如感染、毒素、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均为红细胞外在因素异常导致。
失血性贫血,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和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可能是外伤后大出血,也可见于消化道的溃疡、恶性肿瘤等。
如何预防贫血呢?
根据不同的病因,做好相应的预防,贫血就能够不发生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可以预防造血原料缺乏所致的贫血,但是不能预防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所致的贫血;可以预防感染所致的贫血,但不能预防红细胞内在异常所致的贫血。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针对造血原料缺乏的宝宝贫血的预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营养性贫血,其中包括缺铁性贫血、因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所致的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因为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一般常发生于早产儿、双胎儿及辅食添加不好的小儿。
作为家长必须意识到贫血对孩子的危害,首先要注意孕母的饮食健康,让胎儿期不缺铁;其次小儿出生后要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尤其是动物类食品,如各种红肉、肝类等,对早产儿、双胎儿早期给予口服铁剂预防,不要让他们因为造血原料的缺乏这一可以预防的因素而出现贫血症状,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是因为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作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除了贫血的症状外,有可能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易怒、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智力动作发育落后甚至退步等现象。常见于饮食单一或严重偏食的小儿,因没有及时添加辅食或缺乏肉类、蛋及绿叶蔬菜等所致,所以改善乳母的营养,婴儿及时添加辅食,注意饮食均衡等,可以有效避免孩子该类贫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