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日报《百姓健康》专版94期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儿少  日期:2019-12-05  
  • 提倡母乳喂养 有益母婴健康

    ?常见的母乳喂养问题

    (1)母乳量不足

    正常乳母产后6个月内每天分泌的奶量会随着婴儿的增长而增加,逐渐稳定在每天700—1000毫升。如果婴儿摄入母乳不足,可出现下列表现:

    ①吃奶时听不到连续的吞咽声;

    ②每次哺乳后常哭闹,不能安静入睡,或睡眠时间小于1小时(新生儿除外);

    ③每天的尿量少于6次;

    ④新生儿期(出生后28天内)体重增长低于600克;

    ⑤定期称体重发现体重增长不足(生长监测图上的生长曲线平缓甚至下降)。如果母乳量确实不足而影响了婴儿的生长发育,可在每次喂哺母乳后,再用配方奶补充喂养,但不要轻易放弃母乳喂养。

    (2)乳头内陷

    ①产前或产后每日用清水(忌用肥皂或酒精)擦洗、挤捏乳头;

    ②必要时可用乳头矫正器进行矫正;

    ③母亲应掌握“乳房喂养”而不是“乳头喂养”的技巧,也就是哺乳时让婴儿含接乳头以及部分乳晕,而不是仅仅乳头。这样大部分婴儿仍可从扁平或内陷乳头吸吮乳汁。

    (3)乳头皲裂

    产后母亲每次哺乳后挤出少量乳汁,均匀地涂抹在乳头上;乳汁中丰富的蛋白质和抑菌物质对乳头表皮有保护作用,可防止乳头皲裂及感染。

    (4)溢奶

    ①发生原因:小婴儿胃的解剖生理特点是,胃容量较小、且呈水平位置;胃的进口(贲门)肌肉松弛易发生“倒流”、而胃的出口(幽门)肌肉发育较好、比较紧张、不易“流出”;因而6月龄以内的小婴儿如果喂养方法不当(导致气体吞入过多)、体位不当或过度喂养,都可发生溢奶。

    ②预防方法:不要在婴儿哭闹或特别兴奋时哺乳;喂奶后将婴儿竖直抱起、使其胸腹部靠在母亲肩上,轻拍背部,通过“打嗝”帮助吞入胃内的空气排出。婴儿睡眠时宜偏向右侧卧位,有助于胃内奶汁进入十二指肠,还可预防睡眠时因溢奶而发生窒息。

    如果采取以上方法后婴儿溢奶仍频繁发生,或体重增长不良,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5)母乳性黄疸

    ①母乳性黄疸是指纯母乳喂养的健康足月儿(或接近足月儿)在出生

    2周后发生的黄疸。母乳性黄疸婴儿一般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体格生长良好,无需治疗,黄疸可自然消退,应继续母乳喂养。

    ②如果婴儿黄疸明显,特别是影响到四肢及手心足心,应及时就医。如果化验血清胆红素水平大于15-20mg/ml(257-342μmol/L),但无其它病理情况,建议停喂母乳3天,暂时用配方奶替代喂养,待黄疸减轻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③停喂母乳期间,母亲应定时挤奶,以保持对乳房泌乳功能的刺激,避免泌乳量减少而导致母乳喂养失败。再次给婴儿喂哺母乳时,黄疸可能有反复,但不会达到原有的程度。

    (6)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的喂养

    ①出生体重<2000g、出生后病情危重或并发症多、完全肠外营养>4周或体重增长缓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需到有诊治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定期随访,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强化母乳、早产儿配方奶或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

    ②出生体重≥2000g,且无以上高危因素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仍首选纯母乳喂养,仅在母乳不足或无母乳时考虑应用婴儿配方奶。乳母的饮食和营养均衡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尤为重要。

    ③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引入其他食物的年龄有个体差异,与其发育成熟水平有关。胎龄小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引入时间相对较晚, 一般不宜早于校正月龄4 月龄, 不迟于校正月龄6 月龄。

    ?部分母乳喂养

    给婴儿既用母乳、又用配方奶(或其他乳类)同时喂养称为部分母乳喂养, 也称为混合喂养。 用于母乳不足、或母亲因工作 等 原 因 不 能按时给婴儿哺乳时。 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1) 补 授法: 每次哺喂时先喂母乳 ,待两侧乳房都已吸空仍不能满足婴儿需要时, 再用配方奶补充母乳的不足部分。 补授的乳量应根据婴儿食欲及母乳分泌量决定, 基本原则是“缺多少补多少”。 例如 2-8 个月婴儿每日饮奶总量约为 700-1000 毫升, 如果母乳喂哺量只有 500-600 毫升, 则补授的配方奶应为 200-400 毫升。 补授法主要用于 6 月龄以内母乳不足的婴儿,其优点是能够维持每天必要的吸吮次数, 有利于刺激母乳分泌, 防止母乳分泌量的快速减少。

    (2)代授法:即每日用配方奶替代母乳的若干次喂养, 也即母乳与配方奶交替喂哺。 一般用于 6 月龄以后母乳量充足, 但因乳母有事不能按时给婴儿哺乳, 只能应用配方奶代替一次或几次母乳的喂养(例如母亲上班前、后喂哺母乳, 上班期间由他人用配方奶喂养); 也用于断母乳期间, 可逐渐减少母乳喂养的次数, 同时逐渐减少母乳的分泌量。以上两种方法, 应尽量使用补授法, 因为代授法减少了婴儿对母亲乳房频繁的吸吮刺激, 会导致母乳分泌量的快速减少, 不利于实现让婴儿吃母乳到 2岁的目标。

    ?配方奶与鲜牛奶或羊奶的喂养

    (1)奶品选择:

    由于婴儿的消化吸收功能、特别是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等特点,因而在满1周岁之前不适宜喂哺新鲜动物乳。如果母乳不足时,应选择高品质的配方奶粉补充喂养。尤其在半岁以内,如果不得不用鲜奶喂哺时,必须先用适当比例的清洁水稀释,以保护婴儿的心、肾功能和保证消化吸收的正常。

    (2)喂养次数:

    因新生婴儿胃容量较小,睡眠时间较长,所以生后2-3个月以内可不定时喂养,而是“按需喂哺”,每天哺乳不少于8次。3个月后婴儿每日清醒时间逐渐增多、胃容量逐渐增大,可自然建立自己的进食规律,此时应开始定时喂养,每3—4小时一次,每日约喂哺6次。

    (3)喂养方法:

    在婴儿清醒状态下,采用正确的姿势喂哺,并注意母婴互动交流。应特别注意选用适宜的奶嘴,奶液温度应适当,奶瓶应清洁,喂哺时奶瓶的位置与婴儿下颌成45?,同时奶液宜即冲即食,不宜用微波炉热奶,以避免奶液受热不均或过烫。

    (4)奶量估计:

    对较晚,一般不宜早于校正月龄4月龄,不迟于校正月龄6月龄。“爱子心切”的心理影响下出现长期的“超量”喂养现象,以免形成进食量过大、体重超重或肥胖的后果。

    (5)奶粉调配:

    应严格按照产品标示的方法进行奶粉调配,避免过稀或过浓,以免营养不足或过剩,防止损害肾功能;也不要额外加糖,以免热能摄入过多导致体重超重或肥胖,蔗糖摄入过多还影响视力发育和增加龋齿发生的危险。不要用沸水冲调奶粉,以免破坏其中的营养素。不要用纯净水冲调奶粉,长期会使婴儿体内微量元素失衡而损害健康。奶粉调配好后应尽快食用,在室温下放置1-2小时后即不应再喂。

    (6)喂奶方法:

    应在婴儿清醒状态下,采用正确的姿势喂哺。奶瓶在每一次应用前都应清洁消毒;注意选用适宜的奶嘴,根据婴儿年龄及吸吮特点调整奶嘴上孔洞的大小,防止呛奶。奶液温度应适当,不宜用微波炉热奶,以避免奶液受热不均或过烫。喂哺时奶瓶的位置与婴儿下颌成45?。

    ?治疗性配方奶的选择

    (1)水解蛋白配方:

    部分婴儿对牛乳蛋白过敏, 食用配方奶粉或鲜牛奶后会出现过敏反应( 如起皮疹、哮喘等)。 对确诊的对牛乳蛋白过敏的婴儿, 应坚持母乳喂养并持续至2 岁, 但母亲要限制牛奶制品的摄入。 对于对牛乳蛋白过敏、但又不能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 应首选氨基酸配方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 不建议选择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大豆配方奶。

    (2)无乳糖配方:

    对有乳糖不耐受的婴儿( 食用配方奶或鲜奶后出现恶心、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生长发育受阻等) 应使用无乳糖配方奶(以蔗糖、葡萄糖聚合体、麦芽糖糊精、玉米糖浆为碳水化合物来源的配方奶)。 半岁以后的婴儿可以食用酸奶( 不是含乳饮品); 1 岁以后的幼儿可选用市售的无乳糖或低乳糖牛乳食用。

    (3)低苯丙氨酸配方:

    凡由专科医生确诊的患苯丙酮尿症的婴儿, 应使用低苯丙氨酸配方奶, 以避免身体特别是神经系统受到损害。

    ?母乳中含量不足的营养素及其补充方法

    母乳中有 3 种重要营养素含量不足, 即维生素K、维生素D 和铁, 所以母乳喂养的婴儿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补充。 这些营养素也是 WHO 的纯母乳喂养定义和规定中提倡的。至少喂到 2-3 周岁( 美国儿科学会规定是喂到 18 岁); 对发育过快或早产儿还应在医生指导下酌情增加。如果有效日光照射充足时, 口服量可酌减。

    (1)维生素K:

    主要作用是维持机体正常的凝血功能,如果严重缺乏,可发生新生婴儿的出血性疾病。由于母乳中含量很低,6个月以内婴儿又不能添加辅食从食物中获得,所以要进行药物补充。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医院产科和妇幼保健院均采取婴儿出生当天给予肌肉注射的方法补充,效果可靠;如果没有提供注射服务,家长应及早与医生沟通,尽快进行补充。

    (2)维生素D:

    主要作用是调节体内钙维持骨骼发育和健康,一旦生佝偻病、骨软化症、骨质疏年来发现维生素D与有效防控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母乳中含量极微,晒太阳虽可补充,但由于小婴儿不适宜直接日光照射(防止日光灼伤眼睛照射和皮肤癌发生),因此必须进行制剂补充。一般每日补充维生素D3的剂(单位为IU:国际单位)为:南方地区400-600,北方地区从出生数天开始

    (3)铁:

    是维持体内生理功能和防止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微量元素,但母乳中非常缺乏。足月儿出生时从母体带来的铁可维持大约4个月的生理所需,早产儿则满足不了一个月(据上海地区人群调查显示:铁缺乏症的年发病率在6个月~2岁婴幼儿中为75.0%~82.5%),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铁剂,例如硫酸亚铁或右旋糖酐铁。餐后服用胃肠道反应小且易耐受。6个月后应及早添加富含铁的食品, 如含铁米粉、动物肝和血, 以及瘦肉、蛋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