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日报《百姓健康》专版101期
    来源: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  日期:2019-12-05  
  • 走出糖尿病的是认识误区


    在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 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上升, 全球糖尿病患者目前已增至3.66亿人。而我国据估计约有1.139亿糖尿病患者及4.934亿糖尿病前期人群。提高对糖尿病的认知率, 走出对糖尿病在认识、 防治关键问题上存在的偏差或误解至关重要。

    2型糖尿病都是不良生活方式惹的祸?

    “ 甘 食 肥 美 , 易 患 消渴”。早在 3000 年前,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 吃得太好,易患消渴, 古时的消渴就是今天的糖尿病。国际上有许多大型的临床研究均证实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大大延缓 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那么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是否一辈子不会得糖尿病呢?答案也不尽然。即便是很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也只能大大减少糖尿病发生和发展, 并不能完全杜绝。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 各种脏器器官都会走向衰老, 其中也包括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而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是决定胰岛β细胞衰老的快慢, 是否相对经得起折腾的基因基础。我们经常看到 2型糖尿病在一个家族聚集的现象; 除了这个家庭具有相同的生活方式以外, 2型糖尿病的遗传背景也在其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看到这里, 可能有人就会产生悲观情绪了, 会认为: 我家已经有糖尿病病人了, 我早晚也会得糖尿病。事实并非如此,2型糖尿病不是遗传性疾病, 仅是具有易得糖尿病的敏感性。上一辈人患有 2型糖尿病并不意味着下一辈人一定要得, 但是在相同肥胖程度、 相同不良生活方式的情况下, 具有遗传背景的人相比家中没有糖尿病的人更易患2型糖尿病。

    我们的遗传背景无法改变, 但是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切实可行。即使家族中没有糖尿病遗传因素的人, 如果长期不注重锻炼、 进食过量、 体型肥胖, 也会得糖尿病的。因此建议糖尿病高危的人群维持理想体重; 糖尿病患者的亲属尤其是子女应从饮食和运动入手, 注意控制饮食, 多运动, 将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除此之外还要每年进行一次糖尿病筛查, 及早发现和治疗。

    是不是血糖控制的越低越好?

    糖尿病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过高的血糖, 那是不是血糖降得越低越好呢, 这肯定是不对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能力降低, 这种能力下降不仅表现为血糖异常升高, 还表现在进行降糖治疗时容易发生低血糖。

    反复发生低血糖和高血糖一样对健康不利, 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 一次严重低血糖可以使长期控制血糖维持的良好局面付之东流。对于非糖尿病患者来说, 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糖小于2.8mmol/L, 而对于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来说, 血糖低于 3.9mmol/L 就属于低血糖范畴了。不同的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身的情况, 比如年龄、 糖尿病病程长短、合并其他疾病情况等, 制定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

    一般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 餐后血糖小于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0%是比较理想的。在这个血糖控制状况下, 绝大多数糖尿病的并发症以及低血糖的风险都最小。除此之外,以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可稍放宽些:

    1.1型糖尿病患者, 特别是青少年儿童 1型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本身容易发生低血糖, 加之低血糖对青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影响很大; 另一方面, 青少年儿童的代谢修复能力较强, 对高血糖带来的有害物质清除相对容易。

    2.频繁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

    3.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感知能力下降, 一旦发生低血糖自我救治能力差; 同时,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合并不同程度的心脏疾病, 低血糖可以诱发严重心脏状况的发生。

    4.伴有多种疾病, 生活质量不佳, 预期寿命有限的糖尿病患者。

    5.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既可以血糖控制达标, 又不发生低血糖。然而有些患糖尿病时间太长、 胰岛细胞功能差的患者则很难做到两全其美, 即使在很高水平的糖尿病专科医生指导下不可能兼顾; 在血糖控制和不发生低血糖两者不能兼得的情况下, 应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降低血糖并不是糖尿病治疗的唯一目的, 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 预防和减少低血糖风险或诱发的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患者生命才是最终目标。

    使用胰岛素有依赖性吗?

    坊间 “流传” 一种说法, 胰岛素不能打, 一打就再也离不掉了。那么, 胰岛素真如罂粟一样, 一旦接触, 再难以 “戒断” 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胰岛素是机体胰岛β细胞分泌的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 对于糖尿病的病人, 在高糖环境下胰岛功能受到抑制, 产生不了足够的内源性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那么及时启用外源性胰岛素, 降低血糖, 尽早解除糖毒性, 对于尚残存一部分胰岛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这一部分患者, 随着自身胰岛功能的部分恢复, 胰岛素是完全有可能撤掉的。相反的, 即使血糖很高, 仍坚持不使用胰岛素的这部分糖尿病患者, 机体长期处于高糖环境, 胰岛没有丝毫喘息的机会, 日积月累, 就像 “腌糖蒜” 一样, 等颜色真的变过来, 已经回不去的时候, 那可真是悔之晚矣。

    以下情况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接受胰岛素治疗:

    ①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

    ②应激情况 (感染、 外伤、 手术等);

    ③严重合并症: 肝肾功能不全;

    ④妊娠期间。

    以下情况可给予胰岛素单药治疗, 也可给予口服药和胰岛素联合应用:

    ①新诊断2型糖尿病 患 者 ,HbA1c≥9.0%且糖尿病症状明显;

    ②在采用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及 2种或2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物大剂量治疗 3 个月后 血 糖 仍 不 达 标(HbA1c≥7.0%) 的患者;

    ③病程中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者。

    糖尿病能根治吗?

    就目前的医学水平而言, 糖尿病还不能得到彻底的根治。但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 糖尿病可以得到满意的控制, 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是完全可以享有正常人相同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为了这个良好的治疗目标, 要求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 就需要接受正规的、 持之以恒的终身治疗。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即饮食治疗、 运动治疗、 糖尿病教育、 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 根据糖尿病患者的个体情况, 制定出包括血糖、 血压、 血脂、 体重控制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 从而防止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同时需要指出的是, 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糖尿病患者希望彻底根治糖尿病的愿望, 进行欺骗性治疗。希望糖尿病朋友不要轻信所谓 “糖尿病秘方”、“新型生物手段”、“老中医偏方” 等根治糖尿病的谎言, 以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控制糖尿病、 战胜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是不是越瘦越好?

    “裤带越长寿命越短”, 说肥胖是万病之源可能有点夸张, 但说肥胖是绝大多数慢性疾病的根源却一点都不过分。肥胖可以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导致 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发展。治疗中的糖尿病患者, 如果体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降糖药物就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除此之外,肥胖导致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是危害人类健康、 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中国人使用体重指数来评价是否肥胖的标准如下: 体重指数<18.5 kg·m-2 者为体重过低, 18.5~23.9 kg·m-2 为正常范围, ≥24kg·m-2为超重; ≥28 kg·m-2为肥胖。应注意有些体重指数增高的患者不是脂肪增多, 例如运动员是肌肉增多, 尽管体重指数高于正常,但不属于肥胖; 还有些浮肿的人, 体重指数也高, 但也不是肥胖, 实际上是体内水分过多所致的体重增加。因此, 在肥胖的诊治中应该就诊于内分泌专科医生, 请他们进行专业的判断。

    在人们关注肥胖控制体重的同时, 糖尿病患者在体重控制方面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体重主动或被动下降

    糖尿病人存在 “三多一少”(多饮、 多尿、 多食、 体重下降) 症状, 在血糖很高没有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体重会明显下降, 这是身体代谢紊乱的结果, 就体重而言, 是一种被动的下降, 这种体重下降对机体是有害的;

    然而, 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 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运动, 使体重在代谢正常情况下获得下降, 这种体重下降是属于主动的减肥, 对机体是有益的。

    2.体重控制和达标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 使体重达到理想体重最好,然而, 正如胖子不是一口吃出来的, 短时间内或某种治疗措施也不可能使体重一下就达到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不必气馁, 要知道, 即使体重没有完全达标, 一定程度的下降也是有益的。

    3.体重的稳定和波动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控制中首先要求的是体重下降, 然而有些糖尿病患者起先控制体重严格, 一段时间后又放松, 这就导致体重波动。

    尽管目前针对体重波动是否带来危害还没有定论, 但总体来说以体重下降到或接近理想体重, 并保持稳定为好。

    4.体重下降的快与慢

    一般来说, 体重越胖每月减的公斤数应该越多。以理想体重为标准, 特别胖的体重超重3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 最理想的减肥速度是一个月1-2kg, 国际上很多专家推荐每周0.5公斤为目标。对于不是严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每一到两个月减重1kg即可。要知道,逐步持续控制体重不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有利于健康, 避免皮肤松弛,不影响生活质量, 并在逐步实施中养成好的习惯。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控制体重过程中, 如果出现体重下降过快超出预期, 或出现明显不适,应该及时就诊, 请专科医生查看是否出现什么问题。

    5.过度控制

    有些 2型糖尿病患者一旦被诊断为糖尿病后, 控制饮食太严格或运动量太大, 以致体重明显下降, 使实际体重低于理想体重很多; 还有患者为了少吃药或不吃药, 片面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 以体重明显下降, 低于正常为代价, 换取血糖短期不高。这两种情况都属于过度控制, 对糖尿病的治疗都是有害的。